藝術評論

2025-10-07
【郭老論美】《 生命之歌,繼續春天 》 — 賞析《 花園春景 》~解讀廖氏色彩魔法之八

這是一幅讓人歡欣鼓舞,神采飛揚的抽象畫!

當我們面對《花園春景》,最直覺的感受就是「眼花繚亂」— 色彩繁密、形象交疊,難以一眼看清楚名堂。然而,當視線逐漸適應,便可發現畫面的節奏感:藍色的冷靜調和了紅與粉的躁動、綠色的清亮舒緩了紫色的濃烈,最終形成一種和諧卻不失張力的視覺交響。

這一種由眼到心的感受過程啟示了:藝術並非單純的再現,而是一種「心靈風景」的投射。花園不是外在的場景,而是藝術家內心的春天:這春天既繁花似錦,又隱含鳥籠的限制;既充滿激情,又蘊含沉靜。它正如“繼春”的名號,召喚人生 — 是這麼美麗而矛盾,這麼熱烈而有限。

本人最喜刨根究底去發掘藝術家心理之來龍去脈:廖繼春青年時期赴日留學,深受野獸派(Fauvism)的影響;野獸派強調色彩的獨立性與主觀性,而不拘泥自然真實色,而讓色彩直截了當去表達內心激情。在《花園春景》中,這種野獸派精神被發展到極致:花朵不僅是紅、黃、白,已經任意轉化為絢麗的紫與藍;樹葉與草地不再是統一綠色調,而是散射出草綠、青綠、嫩綠等多重層次 — 這種色彩的「異化」,正是藝術家心靈自由的證明。

《花園春景》1970 油畫 80.5x100cm

且讓視線集中焦點,注意畫面的藍色比例佔據著極大面積,藍色不只是單純背景色,而是滲入花叢與樹影,醞釀成一種空靈的氛圍:藍色象徵冷靜與遼闊,與花園的熱烈形成對比,這神奇的力量使得整體在躁動與平靜之間取得平衡。同時反映了藝術家晚年的心境:雖仍懷有創作的激情,卻已潜沉出內在的安穩與自在。

然而,畫家也不是隨意潑灑拼湊,反而透過筆觸的斷裂與線條的勾勒,暗示出形象輪廓:例如中央鳥籠的圓弧線條,雖然隱沒於色彩中,仍然構成畫面主題符號;周圍花團錦簇的形象,在色塊的拼接間若隱若現……換言之,畫家並未完全放棄具象,而是在具象與抽象之間尋求一種「模糊的秩序」。接著從形式觀察,《花園春景》並不遵循傳統的透視結構,花叢、鳥籠、草木被壓縮在同一平面上,彼此之間缺乏遠近之分,反而像馬賽克般拼貼在一起,使畫面呈現出強烈的平面性與裝飾性。

畫家獨特畫面處理,可在觀看時產生「多重視角」經驗:既可當作抽象色彩交響曲來欣賞,也可在其中捕捉到花園、鳥籠、植物的片段形象。這正是廖繼春晚年的藝術智慧 — 他已不再執著於再現形象,而是讓形象在色彩的海洋中自由漂浮,賦予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。

總之:在台灣美術史的脈絡中,此作不僅見證西方現代主義如何在在地語境中開花結果,也展現一位藝術家在生命晚期,以繪畫回應自身的存在問題。對今日的我們而言,《花園春景》不僅是一幅花園圖像,而是一首生命春歌,一面映照心靈鏡子,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典範。

圖片




上一則   |   回上頁   |   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