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評論

2025-10-23
【郭老論美】《 轉換語言的折衷術 》~ 解讀廖氏色彩魔法之十一

首先映入眼簾,是一片藍:湛藍、紫藍、深藍,與交錯其間的米白、芥末綠、灰紫、土黃……等優雅抑鬱的色彩,顯然畫中富有低宕詩意,兼有歌頌生命的含蓄氣息。此幅題為“船”的廖繼春中壯期抽象畫,雖非極大突破異數,卻也是一生斑斕輝煌作品之中的稀罕代表作,當年未引起藝評家注目,隔了60年後今日看來,依然讓我動容心儀不已。

讓我們直接面對畫面,只見大量的藍色塊面堆疊、融合,成為視覺焦點重心。一般都說藍色代表水,也象徵著船隻所依託的自然場域;然而這裡的藍不再是自然主義的藍,而是一種經由情感強化後的「心靈藍」。與之對照的,是周邊的綠色圓斑與黃色背景,這些色彩似乎指涉陸地、植被或陽光,卻又以近乎孩童般的純真筆觸處理,讓整個畫面散發一種輕盈的童趣靈動感覺。

在此特別強調的是,廖繼春並非隨意塗抹:抽象與秩序之間,他建立了微妙的平衡。畫面左方與右方的垂直線條(好似桅杆)形成結構框架,中央的藍色水域則成為視覺重心,周邊的色彩塊面環繞其中。這種處理,讓作品在自由揮灑中仍保有某種建築感與韻律感。但進一步凝視,觀者會逐漸辨識出隱約的「船影」 — 白色三角形帆面、細長桅杆的線狀物件,以及港灣的水域感。這正是廖繼春的巧思:他並未拋棄具象,而是將「船」的形體融入抽象化的秩序裡,既保持了一種「可讀性」,同時也將視覺經驗推向自由奔放的色彩遊戲。

廖繼春 “船” 1965油畫 61x73cm

眾所周知,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強調的是內心的自發性與情感噴發,往往帶有強烈的存在主義的自我意識色彩。而廖繼春的抽象,卻有著不同的基調:它並非完全以「自我」為中心,而是與土地和地域性保持聯繫。這幅《船》表面上是抽象的,但背後的題材卻極具台灣性味:船隻、港灣、海洋,這些都是島嶼生活的日常符號。可以說,廖繼春透過抽象手法,有如魔術師,把台灣的地景與民俗意象轉化成一種現代繪畫語言。

廖繼春,這位早在1920年代便赴日學習,並在二戰後活躍於台灣的藝術家,在風起雲湧的過渡時代中展現了自己獨特的「中西折衷」視野。《船》(1965) 正是他藝術生涯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實驗成果。

總之:此畫既是漂泊的隱喻,也是生命的禮讚。文化象徵上,它見證了台灣美術從寫實邁向現代的關鍵時刻;因而這畫既是一艘船,也是畫家本人的靈魂之舟:它航行於傳統與現代、東方與西方、現實與夢境之間,尋找一條屬於自己的航道。而這,也正是台灣藝術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共同命運。

圖片




上一則   |   回上頁   |   下一則